新华网杭州7月9日电(记者章苒)最近的一个世纪都致力于改变数千年男尊女卑传统的中国,眼下一批声称要打破“阴盛阳衰”格局、打造“男子汉”的夏令营又意外走俏。
对于那些生了男孩的独生子女家庭来说,“让你的孩子恢复阳刚之气”这样的广告语竟然格外打动人心。
杭州“西点男孩”夏令营实行的是半军事化管理,已经办了四年,今年生源的爆棚让学校有点措手不及。“到现在为止已经收了400个男孩子,到了容量的极限。”“西点男孩”的创办者万国英说。
400个男生来自全国各地。一对夫妇从200公里外的江苏常州赶过来,把他们15岁的独子送到这里。
“一米七的个子,但却没有责任心,不愿吃苦奋斗,这是我们觉得儿子最不男人的地方。”这对夫妻跟校长万国英诉苦,“现在成绩很差,这个年龄现在又进入了叛逆期,我们担心他将来没出息,没法继承家族企业。”
今年50岁的万国英只有一个上大学的女儿,但她发现周围的朋友培养男孩特别费劲。“阳刚、毅力、责任感和体魄兼备的男孩子不多,这让我发现了问题,最终促使我办了这个学校。”万国英说。
“其实很多人也想送女儿进来,很多家长认为我不收女孩,是重男轻女。”万国英说,“我跟他们说,我这是在给你们培养合格的女婿。”
浙江省社会学会副会长杨建华认为,男生夏令营在社会上受热捧的背后,折射出男孩教育的缺失。如果有专门的男子学校,相信也会人满为患,“因为现在的应试教育最伤害男孩的发展潜力”。
事实上,学校中的“阴盛阳衰”已经成了普遍现象。上海一所小学一份调查显示,该校各年级学生干部、三好学生、积极分子的男女生比例分别是:少先大队委员1∶8,中队委员1∶5,三好学生1∶5,各类积极分子1∶6。
高考更是一个典型的例子,最近十年来高考状元中男生比例由三分之二下降到三分之一,北京市2005年后连续4年高考文、理科状元都是女生。
“中国仍然是一个男性占主导地位的社会。”杨建华说,“当前无论是政界、企业界还是学术界,男性仍然是支柱,这跟现在学校里的阴盛阳衰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和脱节。”
男孩竞争力的担心还源自另一个日益加剧的男女不平衡。中国社会科学院最新公布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,中国目前的男女人口出生比例已经达到了120:100,到2020年中国将有2400万适婚男性找不到配偶。
男孩危机并非中国的新发现。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威廉·波拉克在1998年出版的《真正的男孩》一书中就提出,当代男孩“胆小懦弱”“缺乏自信”,取得的成就远不及当代女孩。
但在《拯救男孩》作者之一的孙云晓看来,现行的应试教育制度之下,中国比其他国家更容易出现男孩危机。
他认为,中国当前的学校教育漠视性别差异,男孩的一些好动、竞争与叛逆的天性往往被看作缺点,而学校和社会采取单一的评价方式,唯成绩论,也使不适应应试教育的男孩深感挫败。
杨建华认为,除了应试教育以外,独生子女家庭的溺爱,影视和选秀节目中男女的错位,都对孩子的成长特别是男生带来的不良影响。
“幼儿园到小学,90%的老师是女的,平时家庭教育,小时候是保姆为主,也是女的,念书以后也是母亲管教为主,打开电视,又是什么花样美男,什么伪娘,这样的环境,能指望培养出什么样的男孩子来?”杨建华说。
不过在浙江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冯钢看来,男孩的性别危机没有那么严重,媒体有时有所夸大,男孩在学校里的表现弱化,归根结底还是教育理念出了问题。“不光是男孩,女孩也让人忧心。我们必须反思为什么应试教育到现在也改变不了,为什么家教缺失、为什么像‘西点’这样的夏令营会这么火爆。”
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钱良英教授认为,当前一个足以影响下一代的普遍现象是,父母亲教养的功能在淡化,“关键问题是家长没能陪伴着孩子成长”。
在中国,现在很少有家庭做到在孩子三岁以前,有全职妈妈或者全职爸爸的陪伴。“但是在过去几千年间,妇女在家的主要责任就是管教孩子,这种一对一的教育,是中国孩子目前失去的最大教育机会。”钱良英说。
“家长目前没有条件回归到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的平衡状态。”钱良英说,“也许男孩危机带来的最大警示,是社会应该尽全力来保护家庭的正常功能。”
他认为,中国当前的学校教育漠视性别差异,男孩的一些好动、竞争与叛逆的天性往往被看作缺点,而学校和社会采取单一的评价方式,唯成绩论,也使不适应应试教育的男孩深感挫败。
杨建华认为,除了应试教育以外,独生子女家庭的溺爱,影视和选秀节目中男女的错位,都对孩子的成长特别是男生带来的不良影响。
“幼儿园到小学,90%的老师是女的,平时家庭教育,小时候是保姆为主,也是女的,念书以后也是母亲管教为主,打开电视,又是什么花样美男,什么伪娘,这样的环境,能指望培养出什么样的男孩子来?”杨建华说。
不过在浙江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冯钢看来,男孩的性别危机没有那么严重,媒体有时有所夸大,男孩在学校里的表现弱化,归根结底还是教育理念出了问题。“不光是男孩,女孩也让人忧心。我们必须反思为什么应试教育到现在也改变不了,为什么家教缺失、为什么像‘西点’这样的夏令营会这么火爆。”
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钱良英教授认为,当前一个足以影响下一代的普遍现象是,父母亲教养的功能在淡化,“关键问题是家长没能陪伴着孩子成长”。
在中国,现在很少有家庭做到在孩子三岁以前,有全职妈妈或者全职爸爸的陪伴。“但是在过去几千年间,妇女在家的主要责任就是管教孩子,这种一对一的教育,是中国孩子目前失去的最大教育机会。”钱良英说。
“家长目前没有条件回归到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的平衡状态。”钱良英说,“也许男孩危机带来的最大警示,是社会应该尽全力来保护家庭的正常功能。”